西方邏輯學傳播和從日本輸入因明后的直接影響是在民國時期出現佛教邏輯研究,最明顯的表現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論式與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一致性的觀念,即新因明結構宗、因、喻分別對應三段論結論、小前提、大前提。呂澂則從歷時性角度,站在法稱量論理論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內容,認為因明等同于量論,包含論證結構及其規則、論證的認識論基礎和論證在佛學中運用三部分內容,這就是佛家邏輯。呂澂的研究是因明創新研究的一個范例,是對窺基因明研究的一種邏輯轉向,助益于當今佛教邏輯學科建設,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邏輯在內的邏輯邊界,呂澂并沒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學論證中各持己說,這是呂澂給我們留下來研究的課題。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曾憲坤在張連順教授指導下,選擇以近代著名佛學家呂澂先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從知名邏輯學者鞠實兒老師的廣義文化論證理論得到啟發,嘗試以一種文化語境角度解讀呂澂先生研究意義所在,為文化自覺重拾一片薪火。該研究從跨文化視野對呂澂因明研究路徑進行追溯,助力于當今佛教邏輯學科的建設。